阿昌族

中文名稱 阿昌族 信仰 上座部佛教、萬物有靈、祖先崇拜
人口 約4.3萬 分佈地區 中國雲南、緬甸撣邦

名稱由來

古代漢文獻中,曾被稱為「峨昌」、「莪昌」、「娥昌」。阿昌族還有不同的自稱,戶撒地區為「蒙撒」、「傣撒」、「蒙撒撣」、「襯撒」;梁河地區為「漢撒」、「阿昌」、「峨昌」。1953年,人民政府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,決定統一稱為「阿昌」。

社會文化

「對歌」是青年男女在業餘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,大致可分為三種,一種叫「相勒吉」,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,一般是融景生情,即興作詞,山、水、雲、樹等都可入歌;一種叫「相作」,是在夜深人靜時,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,低聲對唱的情歌。

節日習俗

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「阿露窩羅節」,於每年西曆3月20日—21日舉行,節日標誌為青龍、白象。從1994年3月20日開始,每屆節期,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,各村寨、各支系互派代表,共祝佳節。

男子喜歡包黑色或白色包頭,女子為長袖圓擺對襟衣,下著筒裙

民族風味食品有火燒豬肉,「過手米線」,黃花粑粑等

阿昌族住房是正房加兩縱廂房、一堵照壁的「四合院」

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有象腳鼓舞、耍獅子、玩春燈等

影片

飲食文化

傳統服飾

技藝傳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