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米族

中文名稱 普米族 信仰 苯教,韓歸教,藏傳佛教
人口 約2萬 分佈地區 滇西北和川西南

名稱由來

普米一詞是普米語音譯,本意為「白人」,是民族自稱,與其自古崇尚白色、以白色象徵吉利有關。1960年10月,國務院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,正式定名為普米族

社會文化

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為主。新中國成立前,普米族實行氏族外婚。選擇配偶由父母作主,盛行姑舅表婚優先婚配。結婚年齡早,女子15歲、男子18歲多已完婚,或者在男女13歲舉行成丁禮後結婚。普米族通婚的雙方,有三代續娶的風俗,稱為「親三代」。

節日習俗

大過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節日,一般過三天至半月。在寧蒗,以臘月初七為歲首,而蘭坪和維西則在正月過春節。蘭坪一帶有殺年豬宴親的習俗,不論來客多少,總要饋贈每人一份火烤肘肉和一碗骨頭湯,以示「親如骨肉」、「情同手足」之意。

外套紅、黑、綠色領褂,腰系彩色鑲邊的圍腰,佩戴簡單飾品

豬膘肉是普米人加工豬的特殊方式,因形似琵琶,又稱「琵琶肉」

大多是木楞子樓房,是純木結構,四牆用木料重疊垛成

跳鍋莊是普米族傳統的舞蹈形式,一般是傍晚時在院內舉行

影片

飲食文化

傳統服飾

技藝傳承